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南,以园务计划、业务计划为中心,以教科研为引领,不断强化“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进一步发挥教科研引领、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研质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2、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研组为阵地,有计划的推进市级、区级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到教研和科研一体化,在“研”字中提高,在“研”字中进步。
4、推进以常态性研究为主体的教科研工作新局面,积极宣传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论文、随笔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
三、内容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理念引领实践
1、勤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学习中成长:本学期将继续为教师们订阅相关教育科研书籍,如《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学》、《新课程》等,供教师学习阅读。结合学校读书活动,鼓励教师每学期研读1-2本专业理论书籍,做好读书摘记等,积极参加学校“读书论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还将委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也将组织教师聆听专家报告等,及时了解学前教育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有效指导实际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教研组、课题组要加强团队性的学习,将学习活动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之中,并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如组织专题论坛:每年组织一次科研沙龙,教师通过对话、交流和论坛,让彼此的观点、想法能够自由地碰撞、交融,获得教育教学理念行为的更新。
2、常反思,不断锤炼教师教科研能力。
*立足于提供服务:幼儿园确立一些子课题或独立课题,让青年和骨干教师主持一些课题,幼儿园提供相关服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35岁以下)都必须有独立的课题(或子课题)并能严格根据计划实施。
*立足于教学反思:聚焦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必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学校推崇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3、重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研组依托科研,积极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围绕园本化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用科研的方法提升教研质量,以科研与教研的互动,推进我园的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教科研一体化的道路。
*定期聘请科研专家,针对我园科研不足,进行专题指导;定期召开科研工作现场会,提升我园科研的水平。
(二)加强课题管理,保障研究实效
1、注重过程管理
*注重对区级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深入课题组指导课题研究活动,并根据各项课题的进展作好跟踪、检查、指导、信息提供等工作,保证课题顺利开展。认真指导开展中的市级条线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园级课题,进行策略、方法、途径等的提炼,为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注重课题常规管理:规范课题过程管理,建立课题活动制度:每月交流一份课题案例,每周一次课题组会议,每学期一次公开活动,每学期一次科研实施总结交流等,以促进课题研究规范化、科学化。
*注重中期成果呈现:重视对课题中期成果的总结梳理与提升。对区级及以上的课题中期成果通过区级或联盟体的现场研讨活动进行示范辐射、交流分享。本学期,我们将在学期结束之前进行班级专题计划的交流与评比。
*注重课题结题工作:本学期结题的市级课题是《农村幼儿园家庭互助苑的实践探索》负责人——范英超;课题负责人要提前做好课题资料的整理与收集,撰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2、积极申报课题
以区、园课题指南为依据,结合学校及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区级、园级课题的申报工作。鼓励5年以上青年、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园级课题,使园内的研究能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更好地促进内涵发展。
3、积极推广宣传
*注重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参加区级年度汇编优秀科研成果或者积极参加案例、论文的评选等,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继续开展园际间的互动学习、观摩研讨与交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注重交流汇报制度:完善课题小组每月交流汇报制度,促进成员间的交流、更好地推进课题顺利开展,同时做好活动记录。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开展科研交流研讨活动,在互动中提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上传于学校网站、个人博客等;同时鼓励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论文比赛、积极向各级各类杂志、刊物投稿,争取有一定获奖。
(三)深入课题研究,引领特色发展
以幼儿园绿色发展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支点计划—“‘贤文化’背景下幼儿环保教育实践与研究”为重点,以环保特色项目的开展为推手,围绕着“绿色环保理念”,充分挖掘“贴近、贴紧、贴实”的贤文化资源,把幼儿环保教育融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在开放的空间和自然的材料互动中,感知、探索、发现、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每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