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确立的研究课题是《利用微课培养中班数数能力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三个中班的全体幼儿,研究内容是在中班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提升幼儿数数能力,并通过分析和梳理探索出利用微课培养中班幼儿数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一学期开展的相关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课题准备工作
学期开始撰写了课题计划书和园级课题申请书。确立了课题组成员,一共是6名老师负责这次课题的开展工作。老师们围绕着课题研究内容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议,确定了课题的目标和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都写入了课题计划书里。6位老师进行了课题分工,马老师是课题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写课题计划、汇总课题过程性资料、撰写课题经验论文、制作相关微课。阮老师调查分析“现在中班幼儿的数数能力”以及经验指导。刘老师承担课题中计划组织和调查分析;李老师承担了课题中计划组织和案例撰写的内容研究。蒋、黄老师收了一系列我们活动中的有效案例集给予研究和论文撰写。
二、课题开展过程
1、各班对班级幼儿数数能力进行调查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数数能力的现状,及帮助本课题更好地明确研究方向,配合课题需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活动》5—6岁等,梳理得到中班数领域内容与要求,通过讨论和筛选,确定了本研究中的数数能力包括:点数和封闭数。各班级首先开展了课题研究初期幼儿数数能力的现状调查。同时,我们还将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和后期的幼儿数数能力数据对比、分析,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具象化、数据化。
2、利用微课培养幼儿数数能力的原则
数数是要求幼儿能用协调的动作点数高度结构化的集合,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和技能。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孩子说:“我会数1,2,3。”他们听到别人在数数的时候,也会跟着数。这说明,幼儿的头脑中逐渐建立了数概念,数数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志着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同时,这一活动是具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所以想要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融入情景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数的世界,数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地被听到和用到,可以说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充满了数与量的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数数对幼儿来说更有意义,也更加体现数数的实用价值。大部分的数数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探讨“多少”的问题,而多少是数数活动中核心经验的基本问题,它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每天的来园活动,就是幼儿在情境中练习点数和唱数的机会。
来园活动时间,中三班的马老师每天都会和小朋友一起进行常规性的点名。今天,马老师和孩子们围成一个马蹄形,然后说:“孩子们,你们能不能数数看,现在来了多少小朋友?”只见几个孩子站在原地伸出食指,指着同伴,同时嘴里数着:“1,2,3,4,.....”随着数数进程的推进,他们还转动身体,将每个同伴都用手指点到。而有的孩子则是直接走到同伴前面,用手指到同伴身体,指到一个数一个,边走边数。“11,老师,来了11个小朋友。”刘梓彤首先数完,她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数数结果。“是12个!”旁边的戴鑫晨却有不同意见。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到:“11个!”“12个!”马老师问戴鑫晨:“你为什么说来了12个小朋友呢?你是怎么数的?”。只见戴鑫晨重复了一遍刚刚自己数数的过程,他手指点到了每个小朋友: “11”最后点到自己:“12”。看到他的举动,其他说11个的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把自己给漏了。
幼儿的数数能力与幼儿的具体经验密切相关,而一日活动提供了大量开展正式、非正式理解数数活动的机会。总之,幼儿的数数练习不能脱离情境,必须紧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数数能力应尽量从幼儿生活中取材,尽量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或者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微课是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具有主题突出,使用方便,针对性强,阶段学习,运用灵活,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音频、动态的画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培养数数能力,理解、掌握数数方法。而幼儿在日常情景中将微课中学到的数数方法进行经验迁移,是一个将数数技能内化,并外显的过程。
2)循序渐进
数数时,通常是手指着每一个事物,一个一个地数,口里念着1,2,3,4,5等和所指的事物进行一一对应。很多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都能唱数1-20,但是唱数不代表就能正确地数数。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幼儿经常能唱数到50,却没办法正确地数20件东西。近年来,有学着提出“原则为先”或者“原则——技巧相互发展”的观点。但管原则和技巧哪者为先,培养幼儿数数能力,必须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数数能力是幼儿建构非正式算术的基础,理解数量概念的必要条件。数数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数数包括记忆计数和理解计数。记忆计数是按顺序从记忆中提取数词,即背诵数词。理解计数是指能够把每个数字和集合中的一个物体对应起来,它建立在幼儿对一一对应概念的理解基础上。因此,课题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幼儿数数能力。
3)尊重差异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加成功。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我们教育者需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特别是数数,这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幼儿之间往往能力差异明显,班级幼儿发展不均衡。所以,在利用微课培养幼儿数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观察、分析本班幼儿的数能力现状、了解幼儿间个体差异造成的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策略调整,这样才对每个幼儿的数数能力能得到培养。
三、幼儿数数能力提高的表现
1、数数能力提升。4-5岁幼儿在数数时遵循一一对应、固定顺序和基数等规则,并且他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规则的。幼儿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基数的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顺序无关原则、基数原则,才能真正地运用理解数数。数数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都是建立在对前一个原则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当幼儿在不同的数数方式(点数、封闭数)准确率都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幼儿的数数能力有所提升。
2、学习积极性提高。数数活动是有结果的活动,而且它的结果往往是单一且确定的。我们可以发现,对某种数数方法掌握完全的幼儿,对于这种参与数数方法的积极性较高,幼儿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而对于那些尚未完全掌握数数方法的幼儿,他们大多积极性比较低,这种表现也经常会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反映。
四、课题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