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由来:
幼儿进入大班,在建构技能与能力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对建构类活动越来越感兴趣。通常孩子们都是用积木或者拼插类材料来进行建构,一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一个孩子把材料库中的许多纸杯叠在一起并叠了很高,这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讨论。有的孩子说纸杯造的房子也很漂亮,有的孩子说:“纸杯是不平的,不能造房子。”还有的孩子认为纸杯的房子一碰就倒了,一点也不牢固。
综合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抛出了问题:什么样的材料适合造房子?怎样造出又高又坚固的房子?
经过孩子们的推荐和共同收集,我们班在建构区提供了一些废旧的纸筒、酸奶瓶、蛋托、纸板等,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造房子。
项目的目标:
探索材料的形状、大小、重量、数量、位置等与建筑稳定性的关系。
项目的实施:
问题一:材料的选择与尝试
投放之初,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材料是蛋托和乒乓球,用球形的物体造房子是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尝试。一天,浩宇拿了一个蛋托,往里面随机放乒乓球,全部放满了以后开始往上面放第二层,就这样一层层逐渐缩小,后来他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用乒乓球搭了一个金字塔。” 我有点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用乒乓球啊?”他说:“因为我没有做过鸡蛋的房子。”看来这是蛋托给他的灵感。我继续追问:“如果没有下面的蛋托,能不能造个房子。”他摇摇头:“应该不能。”我鼓励他尝试一下,他在地上用乒乓球堆了半天,果然连第二层也没有搭上就滚掉了。讨论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有趣的问题让大家猜测:球形的物体能造房子吗?多数的孩子都说不能。浩宇胸有成竹地说:“在下面放个蛋托就可以了。”并把作品给大家看。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球形也是可以用的,但是下面要有物体帮助固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开始尝试用不同形状、重量、材质的材料来搭房子,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又一次讨论中,我们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用什么材料来搭房子?孩子们有五花八门的回答。
“我喜欢用纸杯,因为一样的花纹很好看。”
“我喜欢用大的纸芯,因为它很重不会倒。”
“我喜欢用积木,因为它很长,能搭很高的房子。
“我喜欢乒乓球,用它可以做彩色的屋顶。”
……
孩子们都抓住了材料的特性,由此孩子们得出一些结论:不同的材料有自己的特点(如大小、轻重、形状等),许多材料或材料的组合都可以用来垒高造房子。
问题二:如何造房子
【1】高高的房子
在不断的建构积累中,孩子们逐渐开始使用不同材料的组合来造房子。这天,龙龙用纸筒、酸奶瓶、纸板等开始盖楼房。他把每一层用同样的纸杯或纸筒,虽然用了很多纸筒,最多只搭了4层。在分享的时候,他对我们说:“我也想搭得更高一些,但是纸筒不够了。”老师把问题抛给大家:“有什么办法吗?”东东举手说“每一层用少一点纸筒,就能搭得高了。”老师继续追问:“每一层最少需要几个柱子才会让高楼很稳呢?”“四个!”“六个!”“三个!”……孩子们都在猜测着,我们没有即时得出结论,而接下来孩子们就来探索每一层放几个柱子比较合适,让有限的材料搭出更高的房子。孩子们每天都在尝试,最后,有的孩子用这些数量的材料搭出22层,比自己身高还要高,她站在椅子上继续尝试。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还放在“高”上,在孩子们的眼里越高就越成功,所以他们乐此不疲地比谁搭得高。从中探索到每一层材料的数量与高度的关系(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不断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搭到一定高度就会倒,所以我们又共同探索稳定性的问题。
【2】不倒的房子
在上一个阶段,孩子们有的时候已经将房子搭得很高,但有时候有很容易倒,所以孩子们开始追寻房子稳固的方法。
这天,宸宸和浩宇在造房子之前,他们两个事先商量稳定性的问题,宸宸拿出纸和笔,和浩宇商量:“我们先画一画吧。”说完,他一边说一遍画起来。“第一层放三个大的纸筒,第二层放5个小的纸芯,第三层放三个纸杯……”他的设计图呈金字塔形,越向上越细。浩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一眼就看懂了宸宸的设计,两个人开始按照图纸搭建起来。(孩子的意识里已经有了上窄下宽有利于稳定性的设想)
可搭建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因为他画的图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搭建的时候是立体的。两个人在摆放纸杯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搭到第二层的时候,预计摆放五个纸杯,浩宇随意摆放5个纸杯在纸板中间的位置,而宸宸则把五个纸杯分别摆在了纸板的边缘。我有点好奇:“为什么要这样放?”“我觉得这样会比较稳。”我看向浩宇:“你觉得呢?”浩宇有点茫然。我建议道:“那我们就试试吧。”随后我们分别将三个纸杯(为了对比明显)放在中间和边缘部分,用手去按压纸板边缘,果然,纸杯放在中间时纸板会晃动,而放在边缘位置时纸板不动,浩宇欣然接受了宸宸的建议。在这个小小实验中孩子发现原来支柱的位置与房子稳固性也有关系。
……
又一天,阳阳和浩浩在玩这个材料。开始搭建是每层都是方形的纸板,在搭到第五层的时候,由于纸板是三角形的,他们在三个角处分别放置了一个圆筒,在上面再盖三角形纸板。盖着盖着,他发现房子向三角形一边倾斜,于是他在第四层正方形空置的一个顶点也放了一个大纸筒。我奇怪地问:“这个纸筒并没有纸板盖住它呀?” 他解释道:“因为这个很重,要在这里压一下,不然那边会歪的。”我恍然大悟,孩子注意到了材料的轻重与平衡的关系并尝试解决。
……
孩子们的结论:
在一次次的实践、总结、讨论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结论:
1、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的房子比较牢固。
2、支柱的位置比较分散会更牢固。
3、比较重的柱子放在下面,比较轻的支柱放在上面。
4、柱子对称放置有助于房子稳固。
在接下来的项目学习中,我们可以收集不同特点的更加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继续尝试探究。
反思:
在这个项目的学习中,孩子们在搭房子的过程中主要探索了让房子稳固的方法。其中“搭得高”则是和孩子们探索的内驱力和外显的检验标准。在项目实施中,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1、有目的学习与实践让探索行为事半功倍。
孩子们虽然每天都玩一些建构类的游戏,但并不一定能注意或总结一定的问题和结论,只有带着问题去尝试,才能得到自己的结果。这个项目开始时,我们提出目标—让房子搭得更高(更稳)。在这个目的驱动下,孩子自己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简单的总结方法。对于幼儿阶段来说,目标不宜过高过于复杂,而是让孩子能时刻想得起、记得住,保持思维的目的性。
2、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项目探究学习中,让孩子们得出一些探究结论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品质则是我们更长远的目标。如当孩子有了想法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又如幼儿出现困难的时候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我们在观察中应多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让自己的探究方法更加严谨,让科学探究的精神根植孩子心中。
3、同伴商议和表达让学习更有效率
在一个项目学习中,我们有很多次的讨论,有的是小组内讨论,有的是集体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孩子们能总结和表达自己的发现,也能倾听他人想法,更加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在某个讨论中,多数孩子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的孩子会提出异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同孩子会给出各自的解决建议……思维的碰撞会让孩子们思维更加清晰和灵活。
4、教师—关键时刻的推波助澜
作为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情况之后,我们要根据幼儿当前情况给与一定的支持与引导,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如在这个项目中,老师会用语言提问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思路,如“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当幼儿出现假设情况时,会提出建议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结论,这样,在幼儿探索的关键时刻推一把,让幼儿更加深入清晰地探究,从而得出结论。